參考文獻 |
壹、中文文獻
1. 魏子雲(1994),「壽險業務人員個人知覺及人格特質與績效間關係之探討」,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
2. 丘宏昌(1999),「服務品質之研究—服務人員人格特質之影響分析與應用」,管理學報,第十六卷第二期,頁175-200
3. 洪睿萍(2000),「壽險業務人員人格特質、工作價值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」,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
4. 倪豐裕、邱炳乾(2001),「內外控人格特質和任務不確定性對參與式預算制度效能的影響」,臺大管理論叢,200112期,頁123-148
5. 蕭筱筠(2002),「以人格特質為甄選依據—題目有效性之分析」,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
6. 邱明真(2004),「金融理財專員之核心能力、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—以C銀行為例」,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
7. 蘇朝山(2005),「財富管理業務策略規劃之研究—以高雄銀行為例」,中山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
8. 黃世勳(2005),「激勵制度與工作績效認知關聯性之研究—以壽險業務員工為例」,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
9. 陳杏綺(2007),「理財專員的人格特質、時間管理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—以台南市都會區為例」,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
10. 洪嘉妤(2007),「理財專員之印象管理、人格特質對其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—以信任關係矩陣為中間變項」,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
11. 劉家綾(2007),「金融理財專員招募任用策略之探討—以某商業銀行為例」,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
12. 顏靖璇(2007),「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—探討社會網絡之中介效果」,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
13. 吳家德(2007),「理財專員的人格特質、內部行銷、專業承諾、情緒勞務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—以台南地區銀行為例」,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論文
14. 江謹玲(2008),「理財專員的人格特質及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—以T銀行為例」,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(EMBA)學位論文
15. 吳郁芃(2008),「激勵制度及人員钥景對消費金融業務人員績效影響之探討—以某大型銀行為例」,政治大學管理碩士論文
16. 魏文欽、朱聖和(2008),「人格特質、工作態度、服務態度、工作績效及顧客滿意度關聯性之實證研究—以國內金融控股公司為例」,中華理論結構模式LISREL學會,第一卷第二期,頁1-24
17. 李英豪(2010),「理財專員人格特質、銷售技巧及其績效之研究—以台灣某商業銀行為例」,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
18. 吳秀蓉(2012),「金融理財專員人格特質、工作壓力、情緒智力、情緒勞動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」,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(EMBA)學位論文
19. 丁珮珺(2012),「銀行理財專員財富管理行為分析探討—以北部地區銀行為例」,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程碩士論文
20. 理察.聖約翰(2013),「成功者的8個特質—持續這8件事,預約十年後的名利雙收」,商業周刊,1317期
21. 黃亭瑋(2013),「人格特質與銀行理財專員工作績效之研究—以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」,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財富與稅務管理系碩士論文
22. 涂月玲(2014),「實施績效考核制度對員工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—以A公司研究」,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論文
23. 張啟峯(2015),「理財專員之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聯性—以F銀行為例」,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
24. 吳鴻梅(2016),「行員轉任理財專員與專任理財專員之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聯性—以F銀行為例」,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論文
25. 黃仰恩(2016),「公股銀行激勵制度對理財人員工作績效之影響—以H銀行為例」,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
26. 邱暉雯(2017),「傳統理財顧問面對理財機器人挑戰之研究」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階經理人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
27. 柯慧伶(2017),「探討績優理財專員人格特質與銷售績效之關聯性—以K銀行理財專員為案例研究」,國立嘉義大學管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
28. 林文義(2017),「我的理專不是人—一場無聲科技革命,逼著金融從業人員大轉型」,財訊隻週刊,529期
29. 陳嘉如(2018),「理財專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—以C銀行與F銀行為例」,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
30. 陳玟均(2018),「跨國企業組織改革的關鍵成功因素與高階人才流動性之關係—以外商A公司為例」,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(EMBA)學位論文
31. 黃冠華(2019),「當大數據和AI不再是個優勢」,商業周刊,1633期
貳、英文文獻
1.Allport, G. W. & Odbert, H. S. (1936), Trait-names - A psycho-lexical
study,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, 47, 1-211.
2.Allprot, G. W. (1937), Personality -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, New
York: Holt, Rinehart & Winston.
3. Barrick & Mount (1991). “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: A Meta-Analysis.” Personnel Psychology, 44(1), pp.1~26.
4. Cattell,R.B. (1943).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. Yonkers-on Hudson, New York: World.
5.Costa, P. T. Jr. & McCrae,R.R.(1986),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,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13,653-665.
6.Donnelan, M. B., Conger, R. D., & Bryant, C. M. (2004), The Big Five and Enduring Marriages,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, 38,481-504.
7.Goleman, D. (1998),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, Niew York:Bantam Books.
8.Hoppock, R. (1935), Job Satisfaction,Happer & Row, New York.
9.Hsieh,A., & Li, C., (2008).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Brand Image on Public Relations Percep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.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ning, 26(1),26-42
10.Morrison, K. A. (1996), An Empirical Test of a Model of Franchisee Job Satisfaction ,Jou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, 34(3),pp.27-41
11.Rotter, J., 1954.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, Englewood Cliffs, NJ: Prentice-Hall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