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考文獻 |
一、書籍
Carol Duncan著,王雅各譯,《文明化的儀式—公共美術館之內》,台北:遠流,1998。
Christian Noberg-Schulz著,施植明譯,《場所精神—邁向建築現象學》,台北:田園城市文化,1995。
G. Ellis Burcaw著,張譽騰等譯,《博物館這一行》,台北:御匠,2000。
John H. Falk & Lynn D. Dierking著,林潔盈等譯,《博物館經驗》,台北:五觀藝術管理,2002。
Kenneth Hudson著,徐純譯,《有影響力的博物館》,屏東車城:海生館,初版,2003。
王嵩山,〈民俗博物館的性質〉,《過去的未來: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》,台北︰稻鄉,1991,頁173-175。
王嵩山,《文化傳譯︰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》,台北︰稻鄉,1992。
王嵩山,《差異、多樣性與博物館》,台北:稻鄉,2003。
呂理政,〈博物館藏品及其文化脈絡—以人類學博物館為例〉,《地球是個博物館》,台北:稻鄉,1996,頁1-16。
呂理政,《人類學家的博物館》,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,1988。
呂理政,《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》,台北:南天,初版,1999。
李亦園,《文化的圖像(上)—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》,台北:允晨文化,1992。
私立博物館聯誼會編著,《芝麻開門博物館》,南投:台灣省政府文化處,1998。
孟樊,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》,台北:揚智文化,2001。
施正鋒,《台灣民族主義》,台北:前衛,2003。
張紫晨,《中國民俗與民俗學》,台北:南天,初版,1995。
張譽騰,《生態博物館: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》,台北:五觀藝術管理,2003。
張譽騰,《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》,台北︰稻鄉,1994。
張譽騰,《如何解讀博物館》,台北:行政院文建會,2000。
張譽騰,《當代博物館探索》,台北︰南天,初版,2000。
許功明,《博物館與原住民》,台北:南天,1998。
許瑞容,《博物館展示的本質》,台南,2001。
郭洪紀,《文化民族主義》,台北:揚智,1997。
陳其南、張恭啟編,于嘉雲等譯,《世界各國戶外博物館資料》,1980。
陳奇祿,〈關於民俗文化保存的幾點淺見〉,《民俗曲藝—民間劇場專輯》,台北:文建會、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,1982,頁1-6。
陳國寧,《博物館巡禮:台閩地區公私立博物館專輯》,台北: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二版,1996。
陳國寧,《臺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》,台北:文建會,1997。
遠流出版公司編輯製作,《文化台灣:新世紀 新容顏》,台北:文建會,2004。
劉其偉編著,《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》,台北:雄獅圖書,六版,1995。
謝世忠,《「山胞觀光」: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》,台北:自立晚報,1994。
蘇昭英主編,《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—理念與實務》,台北:文建會,1999。
Bennett, Tony. The Birth of the Museum: History, Theory, Politics. London: Routledge, 1995.
Clifford, James & George E. Marcus (eds.). Writing Culture: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.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86.
Culture Museums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ized Museums of Taiwan’s Counties and Cities. Taipei: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, Executive Yuan, 2000.
Davis, Peter. Ecomuseums: A Sense of Place. Leicester: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, 1999.
Goodacre, Beth & Gavin Baldwin (ed.). Living The Past. London: Middlesex University Press, 2002.
Greenberg, Reesa & BruceW. Ferguson & Sandy Nairne (eds.).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.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6.
Hallam, Elizbeth & Brian V. Street (ed.). Cultural Encounters: Representing Otherness. New York: Routledge, 2000.
Fladmark, J. M. (ed.). Heritage and Museums: Shaping National Identity. Aberdeen: The Robert Gordon University, 2000.
Hein, Hilde S.. The Museum in Transition: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. Washington: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, 2000.
Higgs, John. W. Y. Folklif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. London: Museums Association, 1963.
Hooper-Greenhill, Eilean. “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s” in Museum Languages, Objects, and Texts. Gaynor Kavanagh (ed.). Leicester, London and New York: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, 1991, pp. 49-61.
Hooper-Greenhill, Eilean.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. London: Routledge, 1994.
Hooper-Greenhill, Eilean.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. London: Routledge, 2000.
Horne, Donald. The Great Museum: The Re-presentation of History. London and Sydney: The Pluto Press, 1984.
Jones, Louis C. & Candace T. Matelic. “Folklife and Museums—How Far Have We Come since the 1950s?” in Folklife and Museums. Patricia Hall & Charlie Seemann (eds.). Nashville: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, 1987, pp. 1-11.
Karp, Ivan & Christine Muller Kreamer & Steven D. Lavine (ed.). Museums and Communities: the Politics of Public Culture. London: Routledge, 1992.
Karp, Ivan & Steven D. Lavine (ed.). Exhibition Cultures: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. Washington: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, 1991.
Kavanagh, Gaynor. “Making Histories, Making Memories” in Making Histories in Museums. London and New York: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, 1996, pp. 1-13.
Kavanagh, Gaynor. Dream Spaces: Memory and the Museum. London: Leicester University, 2000.
Kirshenblatt-Gimblett, Barbara. Destination Culture: Tourism, Museums, and Heritage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98.
Macdonald, Sharon (ed.). The Politics of Display.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8.
Marshall, Howard Wight. “Folklife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Folk Museums” in Folklife and Museums. Patricia Hall & Charlie Seemann (eds.). Nashville: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, 1987, pp. 27-50.
Molyneaux, Brian (ed.) & Peter G. Stone. The Presented Past: Heritage, Museums and Education.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4.
Moore, Kevin. Museums and Popular Culture. London: Cassell, 1997.
Oring, Elliott. “On the Concepts of Folklore” in Folk Groups and Folklore Genres. Logan: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, 1986, pp. 1-22.
Rattue, James. “History and Folklore” in Making Histories in Museums. London and New York: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, 1996, pp. 216-227.
Roberson, Roland. “After Nostalgia? Willful Nostalgia and the Phrases of Globalization” in Theorie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. Bryan Turner (ed.). London: Sage, 1990, pp. 45-61.
Simpson, Moira G.. Making Representations: Museums in the Post-Colonial Era. London: Routledge, 2001.
Vergo, Peter (ed.). The New Museology. London: Reaktion Books, 1989.
Walsh, Kevin.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: Museums and Heritage on the Post-modern World. London: Routledge, 1992.
杉本尚次,《世界の野外博物館》,京都:株式會社學藝出版社,第一版第一刷,2000。
二、期刊
George F. MacDonald & Stephen Alsford原著,李惠文譯,〈博物館與主題公園—相衝擊的兩個世界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4卷第1期,2000,頁109-122。
Rebecca Duclos著,張譽騰譯,〈後現代/後博物館:當代博物館評論的新走向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0卷第2期,1996,頁3-12。
尹建中,〈博物館之文化角色與象徵意義〉,《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》,第48期,1993,頁132-141。
王子恒,〈傳習與展演並重—傳統藝術中心概述〉,《文化視窗》,第41期,2002,頁90-93。
王嵩山,〈博物館、城市的文化生命與集體記憶〉,《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》,第2卷第3期,1999,頁3-8。
王嵩山,〈展示的社會文化觀察〉,《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》,第3卷第2期,2000,頁3-6。
王慧敏,〈台灣手路奪天工—傳統藝術中心開幕展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17期,2002,頁21-23。
任海,〈博物館及其對原住民文化的製造〉,《山海文化》,第1期,1993,頁29-35。
江韶瑩,〈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的省思(上)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8卷第2期,1994,頁9-17。
江韶瑩,〈傳統工藝與博物館展現〉,《傳統藝術雙月刊》,第7期,2000,頁10-14。
江韶瑩,〈紙上導覽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題展示館〉,《傳統藝術雙月刊》,第6期,2000,頁3-5。
江韶瑩,〈傳統典藏菁華展導讀〉,《傳藝典藏精華展【專輯圖錄】》,宜蘭縣五結鄉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3,頁6-13。
何傳坤、羅欣怡,〈重現常民文化的比密西(Beamish)戶外博物館〉,《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》,第2卷第2期,1999,頁16-21。
吳宗昇、郭淑玲,〈民俗文化與消費社會—對台灣民俗商品化的一些考察〉,《清雲學報》,第21卷第1期,2001,頁253-260。
李子寧,〈殖民主義與博物館:以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例〉,《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》,第40卷,1997,頁241-273。
李亦興,〈古厝幽情—黃舉人宅彩繪之美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40期,2004,頁59-61。
李乾朗,〈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—傳藝中心文昌祠建築之美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40期,2004,頁56-58。
李莎莉,〈文化展現:從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的文化教育推展談起〉,《亞太成人教育》,第2期,2000,頁140-161。
李豐楙,〈慶成與祈安—道教醮典之美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39期,2004,頁54-56。
辛治寧,〈十九世紀末至1930年代歐美博物館發展與博物館專業的肇始〉,《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》,第10期,1998,頁101-113。
周星,〈村寨博物館-民俗文化展示的突破與問題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4卷第1期,2000,頁95-108。
林美齡、蘇麗英編譯,〈博物館的文化觀光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8卷第2期,1994,頁29-37。
表演藝術雜誌,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超好玩情報全搜錄〉,《表演藝術》,二OO四年一月別冊,2004,頁3-18。
姚德雄,〈建築景觀為經,生活禮俗為緯:「九族文化村」的起源與特色〉,《文訊》,第53期,1990,頁16-18。
施如芳,〈在動態中,固守傳統藝術之根—從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全面開放談起〉,《表演藝術》,第130期,2003,頁32-34。
洪鎌德,〈全球化下的認同問題〉,《哲學與文化》,第29卷第8期,2002,頁689-695。
胡木蘭,〈臺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(上)〉,《美育》,第100期,1998,頁51-56。
胡木蘭,〈臺灣博物館事業的發展(下)〉,《美育》,第101期,1998,頁43-52。
胡家瑜,〈民族學收藏與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問題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8卷第3期,1993,頁11-17。
胡家瑜,〈博物館中的觀光文化—現代脈絡下「傳統」的變型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8卷第2期,1994,頁39-43。
胡家瑜,〈器物詮釋與文化展示—人類學的觀看角度〉,《博物館學研討會—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》,台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8,頁61-77。
夏鑄九,〈台灣的古蹟保存:一個批判性回顧〉,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》,第9期,1998,頁1-9。
耿鳳英,〈模型展示的魅力-以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為例〉,《科技博物》,第5卷第3期,2001,頁27-37。
張婉真,〈生態展示的意義〉,《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》,第3期,1996,頁167-183。
曹之鵬,〈兒童育樂中心的社會教育活動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4卷第1期,2000,頁87-94。
莊伯和,〈日常空間之休憩化-談台灣民俗村〉,《雄獅美術》,第275期,1994,頁43-44。
莊伯和,〈社區博物館與地方民藝的互動〉,《社區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研討會會議手冊》,2001,頁75-83。
許功明,〈法國民族學博物館物質文化研究與蒐藏作業之整合關係(上)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7卷第1期,1993,頁91-99。
許功明,〈法國民族學博物館物質文化研究與蒐藏作業之整合關係(下)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7卷第2期,1993,頁93-106。
許功明,〈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0卷第4期,1998,頁3-10。
郭美芳,〈移築與展示—保存與社會教育〉,《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》,第3卷第4期,2000,頁29-42。
郭國良,〈台中市民俗公園營運的省思與未來經營走向〉,《大墩文化》,第6期,1998,頁31-34。
陳茂泰,〈博物館與慶典: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〉,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》,第84期,1998,頁137-182。
陳家成,〈尋找主角—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2卷第4期,1998,頁67-71。
陳國寧,〈傳統藝術中心工藝主題展示館的運作與發展〉,《名師手路:台灣手路奪天工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幕展圖錄》,宜蘭縣五結鄉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2年3月,頁24-27。
陳華,〈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—對北港、西螺、大廍村、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〉,《台灣風物》,第49卷第3期,1999,頁127-155。
陸定邦,〈展示策略與方法之分析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1卷第2期,1997,頁11-22。
曾小英,〈博物館異文化展示內的跨文化溝通〉,《博物館學研討會—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》,台北:國立歷史博物館,1998,頁138-160。
曾永義,〈台灣地區民俗技藝的探討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(上)〉,《民俗曲藝》,第48期,1987年7月,頁9-32。
曾永義,〈台灣地區民俗技藝的探討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(下)〉,《民俗曲藝》,第49期,1987年9月,頁107-143。
曾肅良,〈文化分享與族群融合:從西方博物館的演變看多元文化的大趨勢〉,《現代美術》,第88期,2000,頁57-60。
黃世輝,〈地方文化館的發展與地方知識的詮釋〉,《面臨變革的二十一世紀博物館:台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》,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,2003,頁82-98。
黃光男,〈新世紀台灣博物館的發展與需要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13卷第2期,1999,頁3-11。
黃旭,〈地方博物館的展示策略—蘭陽博物館的展示提綱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,第8卷第1期,1994,頁87-96。
黃倩佩,〈歷史類博物館中民俗文物展示理念之探討〉,《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》,第18期,2000,頁67-76。
黃素貞,〈三年五載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五週年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12期,2001,頁5-9。
黃素貞,〈傳藝典藏菁華展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示館開幕展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35期,2003,頁52-55。
楊嵐雅、王濟昌,〈台灣主要民俗活動應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〉,《規劃與設計學報》,第1卷第3期,1994,頁27-42。
葉永韶,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寫真之一:建構一個富人文、鄉土意涵的有機園區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2期,1999,頁32-35。
潘璽,〈戲台彩繪之美—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戲台「破臺」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39期,2004,頁57-59。
蔡欣欣,〈《大出蘇》破臺登場—戲神壽誕到傳藝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39期,2004,頁60-62。
蔡瓊嬅,〈現代國家中的族群文化與族群認同—台灣族群現象的理論分析〉,《台灣觀點》,第3期。
蕭阿勤,〈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:解剖者、拯救者、與一種民主觀點〉,《思與言》,第35卷第1期,1997,頁247-296。
賴廷恆,〈建構未來的藍圖—傳藝中心主任柯基良談三大願景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17期,2002,頁8-9。
羅建旺,〈點燃一把彩繪薪火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「傳統戲台彩繪」活動〉,《傳統藝術》,第32期,2003,頁43-46。
Hooper-Greenhill, Eilean. 〈現代主義思惟的博物館與後現代思惟的博物館—風格呈現與文化變遷〉(“The Modernist Museum and the Post-Museum: Communicate Style and Cultural Change”),《博物館風格與特色館建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,2001,頁90-107。
三、碩士論文
李駿濤,《民俗的博物館展現》,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9。
林淑惠,《從意識型態與文化霸權解析歷史建築展示之研究—以台南州廳為例》,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。
高心怡,《當代博物館展示的再思考》,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第五屆碩士論文,2002。
張旂章,《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》,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,2000。
陳隆智,《屏東縣瑪家鄉「原住民文化園區」的文化詮釋》,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,2001。
陳潔,《台灣地區博物館與博物館資源網絡》,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9。
陳錦豐,《博物館及其對台灣原住民圖像的製造—以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》,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0。
黃國禛,《文化政策、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—以九O年代宜蘭為例》,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8。
黃淑媛,《傳統戲曲的展示空間之再現研究:以台灣的傳統戲曲館為例》,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3。
慕思勉,《台灣的異質地方—90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》,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,1999。
四、規劃報告書、展覽圖錄、導覽手冊
王怡芳、盧家珍、鄭思榕撰,《傳藝宜蘭元年》,宜蘭縣五結鄉:傳藝中心,初版,2003。
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室規劃,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細部規劃報告書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,1999。
江韶瑩主持,《台灣歷史文化園區民俗文物館研究規劃設計報告書》,財團法人福祿文教基金會,1997。
江韶瑩等作,《名師手路:台灣手路奪天工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幕展圖錄》,宜蘭縣五結鄉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3。
江韶瑩等著,《傳藝典藏精華展【專輯圖錄】》,宜蘭縣五結鄉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3。
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《傳統藝術中心新建計畫》,1995。
余松培、林嬋娟主持,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俗技藝園區營運管理與財務收支計畫規劃研究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,1997。
李乾朗,《遊園訪勝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建築群導覽手冊》,宜蘭縣五結鄉:傳藝中心,初版,2002。
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規劃,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演節目規劃案報告書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1998。
邱坤良、劉可強主持,《東北民俗技藝園整體規劃報告書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,1993。
施翠峰等作,《名師手路:台灣手路奪天工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幕展圖錄》,宜蘭縣五結鄉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3。
紀俊臣、傅屏華主持,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開園後之營運與管理措施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,2001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《北管文物風華:宜蘭總蘭社捐贈文物修復特展》,宜蘭縣五結鄉:傳藝中心,2003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簡介》,宜蘭縣五結鄉:傳藝中心,2002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《傳藝典藏菁華展導覽手冊》,宜蘭縣五結鄉:傳藝中心,2003。
陳金泉等撰文,王怡芳主編,《藝路走來: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籌備與興建歷程》,宜蘭縣五結鄉:傳藝中心,初版,2003。
曾永義主持,《南部民俗技藝園規劃報告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,1997。
劉坤億主持,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經營顧客需求暨滿意度調查報告》,國立傳統藝術中心,2002。
五、網站資料
Garfield Donald, “Museum.” Encyclopedia Americana. Grolier Online, 2004, http://ea.grolier.com (April. 30, 2004).
http://udnpaper.com/udnpaper/POG0007/51329/web/(游庭婷,〈酬神娛人—傳統藝術中心元宵燈節〉,《外劇場報》,第326期,2004/2/2)
http://www.bartleby.com/61/40/P0414050.html(The American Heritage®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: Fourth Edition. 2000.)
http://www.boxun.com/freethinking/wytxt/dinglin/guancha/gc005.htm(丁林,〈美國的 “政治正確” 〉,春夏自由評論—中國網絡自由思想文摘)
|